《火星,我们来了》:黄传会著;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星空是航天人的千重风雨、万里关山,是航天人叱咤风云的战场……接力棒一棒一棒往下传,新人一代一代在成长,砥砺奋进,一往无前
《火星,我们来了》,是一部写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报告文学。我看了之后,觉得非常亲切,也非常欣慰。
黄传会曾经问我,你喜欢仰望星空吗,我告诉他,航天人都喜欢仰望星空。岂止是航天人,仰望星空,那是全人类共同的喜好。然而,星空对于航天人,自有一番特殊的深意。
宇宙浩渺,星空璀璨。星空是航天人的千重风雨、万里关山,是航天人叱咤风云的战场……仰望星空,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爱国创新、勇攀高峰,把我国建成了航天大国,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。
1958年,我从苏联留学归国,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。在钱学森和任新民、屠守锷、黄纬禄、梁守槃“航天四老”的领导下,开始走进航天领域。那时候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、一穷二白。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时,一个简单的小小的电信号连接器,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制造。我有幸目睹和见证了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、勇于创新,以不懈的追求和非凡的智慧,带领大家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整个历程。
东方红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2300多千米,而天问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4亿多千米,两者之间,差不多是十几万倍。这还不仅仅是距离长短的差距,更重要的是其科技含量的云泥之别。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,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缩影。我们相继登上载人航天、月球探测、北斗布网的技术制高点,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,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航天梦。
《火星,我们来了》讲述了许多火星探测科研工作者的故事,他们中很多人我都认识,有一些还是我曾经的老同事。特别是看到一大批年轻人,通过项目的锤炼,快速成长起来,更是令人欣喜。航天系统有一个好传统,接力棒一棒一棒往下传,新人一代一代在成长,砥砺奋进,一往无前。几代航天人的实践和心血凝聚成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载人航天精神、探月精神、新时代北斗精神,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,必须传承弘扬。
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中国精神,“探火”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。《火星,我们来了》,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全过程用文学的笔触记录下来,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
在航天领域,值得书写的人和故事还有很多很多,期待更多作家将目光投向这里,用精彩的文学作品,讲述我们的奋斗和梦想。
(作者为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。此文为《火星配资网站合法吗,我们来了》一书序言,本版有删节,标题为编者所加。)